
“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而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在这方面还需要较大改进,以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2020上海书展“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论坛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柏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教授谈到,疫情之下,尤其考验一座城市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吴柏钧也是“城市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丛书”总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透露,这套丛书共10分册,将于今年9月陆续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发行。丛书包括公共经济和社会治理两大方面内容,囊括了公共经济领域有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研究、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特征及综合能力评价等主题。
以丛书中分册《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机制及路径研究》为例,学者杨继波以浙江五水共治和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分析了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去年7月,上海出台“史上最严” 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 到“细分四个桶” ,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 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 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本书首次关注到居民参与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的重要性,为城市治理尤其是城市环境公共品的供给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如何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书中集合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认为,充分发挥居委会及物业的作用是落实垃圾分类“最初一公里”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制定及基层治理相结合,实现垃圾分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序推进,成为了当前工作的核心。

论坛围绕公共经济和社会治理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与分享,系统总结上海的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以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针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吴柏钧指出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中公共卫生和防疫的设施和力量尚不足。在公共经济领域,公共产品项目和计划要体现人民的真正需求,我们的公共选择制度也需要改进,进而才能更好地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理念。“而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要求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创新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进社区基层治理绩效。”
原文链接(点击进入)